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苏轼笔下这幅水鸟与草木共生的野趣图景,如今正在海丰大地鲜活铺展。公平水库边,几抹素羽掠过碧水,白鹭翅尖点破波光,旋即落入水草间,细长的身影与浅滩相映成趣,成了湿地最灵动的注脚。
当北方的霜雪催着候鸟启程,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海丰,便成了这些“远方来客”的温暖驿站。这片被誉为“中国水鸟之乡”的国际重要湿地,在海丰人民的守护下,草木日渐丰茂,水域愈发澄澈,正重现“万里归程入秋时,千山暮雪一行飞”的迁徙壮景。
近年来,海丰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引领,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契机,将鸟类保护织入生态脉络,借林长制网格管理、栖息地修复、跨部门联合执法等举措,筑牢保护屏障。昔日文人笔下“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诗意,早已不再是笔墨间的遐想,而是每日在海丰的田野与湿地间流转的寻常画面。
机制创新:林长制织密“生态哨兵”网
海丰县将全县科学划分为166个网格,建立起“县-镇-村”三级林长体系。每个网格都明确了具体的管护责任人和职责要求,形成上下联动、责任共担的守护网络。
当前,野生动植物保护已纳入林长制考核体系。10月,海丰县林长办更是及时下发《关于切实做好2025年秋冬季候鸟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紧急通知》,进一步强化巡护值守机制。要求各镇场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明确镇级林长负总责,落实各村级林长、护林员对辖区进行巡护值守的职责,确保每一只候鸟的迁徙之路都有“生态哨兵”默默守护。

一位正在田间巡查的镇级林长表示:“我们是基层的一线人员,下乡巡查也是我们的家常便饭,这份工作看似平凡,却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基石。”
栖息地修复:科学营造“鸟类欢乐园”
退潮时分的梅陇镇红树林区,潮水缓缓褪去,露出黝黑的滩涂,鹭鸟舒展着修长的脖颈在其间踱步,红树的气根在浅水里摇曳,与鸟儿的身影相映成趣。这片生机勃勃的湿地,正是海丰生态修复的“得意之作”。截至目前,海丰县已完成207.18公顷红树林营造,让原本稀疏的滩涂,变成了鸟儿“遮风挡雨”的天然家园。

除了红树林营造,海丰县还实施了一系列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在联安镇,通过科学的微地形改造和水位调控,打造了适合不同鸟类栖息地多样化环境。“我们通过科学规划,让不同习性的鸟类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家园。”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近年来海丰县鸟类种群数量逐年呈稳定上升趋势,鸟类物种从初建保护区时的72种,到目前的26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4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55种;国际濒危物种黑脸琵鹭从2004年首次发现的27只,到2025年的451只。
在修复后的湿地区域,随处可见鸟儿悠然自得的身影。从过往的“稀客”到如今的“常客”,如东方白鹳、黑白双鹳等众多珍稀鸟类的频繁现身,不仅印证了湿地修复的成效,也让其真正成为了“处处闻啼鸟”的生态乐园。
清网护羽:刚柔并济的“人鸟和鸣曲”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的人鸟和谐乐章离不开执法与服务的共奏和鸣。
今年开春以来,海丰的田野间多了些忙碌的身影。不再是单一部门的独行,而是一支由公安、林业、农业农村、市场监督、邮政、海关等多部门拧成的“护鸟联盟”悄然行动。他们循着“飓风”行动的号角,带着“零容忍”的决心,既拔除田间的“捕鸟陷阱”,又堵住市场里的“非法渠道”。从田间地头到县城的农贸市场,再到城郊的酒店后厨,一趟趟巡查织密了给非法交易布下的“天罗地网”,一次次执法撕毁了张牙舞爪的捕鸟丝网。

执法的力度里,藏着对生命的敬畏。执法队员在市场角落查获的那些装在铁笼里的山麻雀、斑文鸟、画眉如今已重归山林,自由飞翔。而8起立案(6宗刑事、2宗行政)的沉痛教训,更让非法交易者付出了代价——这不仅是对野生鸟类的守护,更是为疫情防控筑牢了一道“生态防线”,毕竟,守护飞鸟,也是守护人类与自然的安全边界。
执法队员的口袋里,还装着给农户的“护鸟指南”。拆完附城镇老王家田埂上的旧网,队员们蹲在田边,指着远处的示范田说:“不是不让防鸟,是要换种‘友好’的法子。”没过多久,技术人员就带着生态友好型防鸟网来了,手把手教老黄调试:“这网眼够大,鸟儿撞上来能借力飞走,你的菜也能好好长。”曾对着被啄得坑坑洼洼的青菜叹气的老黄,如今站在新网前,看着几只麻雀在网边盘旋两圈,扑棱着翅膀飞向远处的树梢,笑得眼角皱成了褶:“你看,这样鸟儿自在,我也踏实,这才是真的‘各得其所’!”

这便是海丰的智慧:拆的是困鸟的“死网”,架的是护农的“活桥”。快速反应机制让每一次举报都能即刻响应,常态化巡查叠加上突击检查,像一双双警惕的眼睛,始终盯着那些妄图伤害飞鸟的手。刚柔相济间,“人来鸟不惊”的愿景渐渐落地。
宣传引导:全民共筑“护鸟同心圆”
“保护野生鸟类,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在文天祥公园举办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活动现场,林业局工作人员正向市民讲解护鸟知识。这样的宣传活动今年已在全县范围内举办多场,成为推动全民护鸟的重要平台。

海丰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城乡各地营造浓厚的爱鸟护鸟氛围。据统计,今年公安、林业、鸟类保护区等部门于“爱鸟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节点在文天祥公园、县烈士陵园等地举办大型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材料4600多份,让“保护野生动物、共建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各镇场通过张贴宣传海报、悬挂宣传横幅、举办普法讲座等方式,向群众普及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除此之外,海丰县还公开了举报方式、畅通举报渠道,鼓励群众积极提供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线索,形成群防群治的保护网络。

“我们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鸟类保护工作。”海丰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从拒绝捕鸟、护鸟做起,共同守护这些美丽的飞羽精灵。” 在各部门的持续宣传引导下,当地群众保护意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村民自愿加入护鸟行列,主动采用生态友好型防鸟网,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民间摄影爱好者也自发组成“护鸟观察队”,用镜头记录鸟类的美丽瞬间,传播护鸟理念。
海丰县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逐渐形成了“人人爱鸟、人人护鸟”的文明风尚,让爱护鸟类、保护生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展望未来:让诗意栖居在岁月里悠长
晨光中,公平水库的白鹭与巡护员并肩散步;暮色里,梅陇红树林的水鸟伴着渔舟唱晚;田埂上,农户的笑声与麻雀的啁啾撞在一起,成了最动人的乡音。从林长制的“网格守护”到栖息地的“科学修复”,从执法的“刚柔并济”到全民的“同心共护”,海丰用一道道“生态防线”,为飞羽精灵筑起了安稳的家。

未来的日子里,人鸟和鸣的乐章不会停歇,而“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诗意,也将在岁月的流转中,愈发悠长、动人。
通讯员:曾国明 吕嘉宇
编辑:魏嘉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