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322位!海丰县海城镇交出的答卷,不只是GDP
汕尾
汕尾 > 要闻 > 正文

全国第322位!海丰县海城镇交出的答卷,不只是GDP

近日,清晨的第一缕光掠过莲花山层叠的茶垄,唤醒了温厝村的温泉氤氲。在这里,水汽与云雾的交织,仿佛一则隐喻:一个曾经“深藏”的粤东山城,正撕开“迷雾”,向全国展示它清晰而有力的发展轮廓。

8月16日,北京传来的一纸榜单,为这座城镇的活力做了最权威的注脚——海城镇作为汕尾地区唯一代表,在中国镇域高质量发展500强榜单中位列第322名,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与单纯以GDP论英雄的评价方式不同,该榜单评价体系更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这份基于经济活力、人口集聚、资源配置等多维度科学评价的权威榜单,见证了这座城镇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坚实足迹。

从茶园、猪场到网红打卡地:一场产业的“多元变奏”

传统的生命力,在于它能长出多少新芽。在海城镇,产业的交响乐由多种乐器合奏。

第一乐章:茶叶的“跨界”之旅。在自动化的生产线里,它被制成精品茶包,贴上“银瓶山”的标签,当晚就能现身深圳高端商超的货架,完成从农产品到商品的“一级跳”。在乡贤投资3.5亿打造的锦鲤文旅产业园里,它成了背景。游客品着香茗,赏着锦鲤,茶叶的价值在观光体验中完成了“二级跳”。

第二乐章:生猪的“智能”进化。 不远处的信民生农牧二期工地,则是现代化农业的硬核现场。工人们正在安装先进的环控系统和自动化饲喂设备,这里即将实现年出栏50万头生猪的目标。这不是传统的养猪场,而是一个构建“从农场到餐桌”全产业链的科技项目,为城镇的实体经济注入了坚实的根基。

第三乐章:农文旅的“流量”狂欢。 在温厝村民宿里,茶叶成了最受欢迎的伴手礼。去年160万人次的游客,让村民老陈的民宿天天满房。夜幕降临时,龙津河畔的咖啡馆亮起暖灯,成为年轻人新的社交据点。

一片叶子、一栏生猪、一个网红景点,共同串联起一、二、三产,奏出了一首产业融合的“致富曲”。

一条路与一群人的“选择”

发展的答案,最终由人书写。

这条路,曾是茶农李叔的烦恼。“坑坑洼洼”,去县城卖茶要多花半小时。如今,Y331线等11条公路完成“单改双”和农村公路路面状况提升,他拍着方向盘说:“路好了,心就宽了。” 路网,是城镇伸出的橄榄枝。

这信号,被远在广州的设计师小陈收到了。她在龙津社区,只用了五天,就把工作室的梦想照进现实。“看中的就是家乡的活力。”这活力,是新增的3900个学位,是街角就能看病的社区医疗站,是彻底告别内涝的中山路骑楼街区。

2024年,2316家新个体户、120家“个转企”的选择,共同投下了信任票。 海城镇用宜居宜业的“硬实力”和“软环境”,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强大的“人才磁场”。

一枚公章与一串数据的“速度”

如果说产业和人口是引擎,那么治理就是点燃引擎的火花塞。

在镇政务服务中心,“海城速度”正在刷新企业家的认知。“半天搞定全部手续”,这背后是“一窗受理”“帮代办”等一系列机制创新砍出的审批“高速路”。去年,20335件各类事项在这里高效办结,为经济活力提供了最基础的制度保障。

在温厝村的数字乡村指挥中心,大数据屏幕实时跳动。物联网监测着茶园,手机APP连接着市场。“产业+电商+配套”的模式,让茶叶品牌溢价提高了30%。 科技,正为古老的乡村赋能。

从“党支部+业委会+物业”的社区联动,到“巾帼巡逻队”的温柔守护,再到干部与居民围坐的“夜谈悦好”……创新的毛细血管深入肌理,让这座城镇的治理变得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一抹红色的“绿色”蝶变

这是一片有着红色基因的热土。但今天,它最鲜明的底色是“绿”。

“我们不要带污染的GDP。”镇领导的话斩钉截铁。这不是一句空话。6681家“三小”场所经历了常态化的安全洗礼,180多处违规广告牌被拆除。经济增长与生态改善在这里同频共振。

青年水库畔,新植的林木成荫;隐舍公园里,八棵百年古树挂上了保护铭牌;蜿蜒的绿道,将红色遗址、古树公园、温泉景区串珠成链。

昔日的革命热土,今日的生态康养胜地。海城镇证明,守护绿水青山,本身就是一条更高级、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未来,正在路上

秋阳正好,洒在修复骑楼的木雕师傅身上,洒在科技特派员指导的茶园里,洒在“银发调解室”的日志本上。

海城镇上榜中国镇域高质量发展500强第322名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它的故事,为无数正在奋斗中的中国小镇提供了一个可感的样本: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关于产业、人、治理和生态的“平衡术”,唯有协同发力,方能振翅翱翔。

这座从晨雾中走出的城镇,正变得愈发清晰、自信、有力。

通讯员:曾国明 吕嘉宇

编辑:施文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