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党员,我先上!”2025年8月3日凌晨,当特大暴雨如天河倾倒般砸向海丰大地时,这句铿锵誓言穿透了狂暴的雨幕。梅陇镇、海城镇、大湖镇、赤坑镇……多个乡镇在顷刻间陷入一片泽国。河道水位疯狂上涨,低洼地带浊流翻滚,危旧房屋在暴雨中呻吟。
在极端天气的咆哮声中,一面面党旗逆风而立,一个个身影挺身而出——海丰县的党员干部们,以血肉之躯在滔天浊浪前筑起了守护生命的红色堤坝。
逆流而上:向险而行的“生命摆渡人”
暴雨如注,水势汹涌。在梅陇镇石南村,3日晚11点,河道水位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吞噬着堤岸。支部书记叶春林开展防汛巡查时发现辖区内河道水位快速上涨,部分低洼地带已出现积水险情。
“水势涨得太凶了!快!跟我挨家挨户敲门,一个都不能落下!”叶春林嘶哑的吼声穿透密集的雨幕。手电筒昏黄的光束下,低洼处居民的门槛已被浑浊的积水无情吞没。危情就是命令!险情上报镇政府的电话刚刚挂断,叶春林已带领着镇驻村工作组、村“两委”干部、党员志愿者和乡贤,一头扎进倾盆暴雨中。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齐膝、甚至齐腰深的积水中艰难跋涉,挨家挨户拍打房门,呼喊村民撤离。面对惶恐不安、行动迟缓的老人,叶春林和队员们或背或扶,或几人合力抬起门板作筏,将老人托举到安全处。雨水糊住了眼睛,冰冷的积水浸泡着身体,但他们的步伐没有丝毫迟疑,争分夺秒转移村民。当县、镇救援队伍星夜驰援,多方力量在泥水中汇合,石南村375名身处险境的村民,一个不少地被安全转移到了临时安置点。
同一片暴雨下,距离石南村不远的南山村,也上演着惊心动魄的逆行。8月4日下午,南山村党支部书记罗德森带领干部巡查时,发现南山罗村积水已漫过民房门槛,且暴雨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快!党员跟我上!先转移老人!”罗德森话音未落,人已率先蹚入浑浊的泥水中。一位古稀老人因行动不便无法转移时,罗德森二话不说,俯身将老人稳稳背起。水下的坑洼、漂浮的杂物让每一步都异常沉重危险,他咬紧牙关,脊椎骨甚至发出不堪重负的闷响。积水的水位越来越高,他只能用尽全力将老人托得更高。身后,党员突击队员们纷纷效仿,在齐胸的积水中筑起一道移动的“人墙”,硬是用肩膀将105名被困村民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水涨得越来越高,罗书记的腿都在打颤,可背我的那双手,稳得像座山!”被救老人哽咽着回忆。
坚守不渝:雨夜汪洋中的“定海神针”
当风雨欲来,总有人选择坚守在风暴眼,成为那根稳住人心的“定海神针”。
在海城镇应急管理办,主任房仲谋的眼睛早已布满血丝。自3日起,他的神经就从未放松,像一颗钉子牢牢钉在岗位上。“一键通”强降雨预报系统是他手中的指挥棒,精准调度着全镇的防御力量。
当大多数人已蜷缩在安全的屋檐下,房仲谋却逆着风雨,驱车深入莲花山片区,亲自检查强降雨防御工作情况,走访危旧房、河道等危险区域。更让他揪心的是那些暴雨中“野泳”的身影。“危险!快上来!”他一次次冲进雨幕,在湿滑的岸边声嘶力竭地劝阻,直至最后一个野泳者安全上岸。城西社区易涝点也是他的“心病”,他像不知疲倦的陀螺,在镇指挥部与积水点间来回奔波,指挥应急小分队排涝清淤,引导行人避开危险区域。
而在海城镇应急救援队营地,队长施昭国正带领队员们进行一场无声的“战备”。灯光下,他们神情专注,一丝不苟地检查着每一件救生衣的绑带、每一根水域救援绳的承重、每一台冲锋舟引擎的轰鸣。施昭国深知装备承载的是生命的重量,必须万无一失!“再多检查几遍!绝对不能拿群众的性命试错!”他沉声叮嘱。
暴雨肆虐时,施昭国24小时吃住在营地,如一张拉满的弓。5日晚,一辆小车在暴雨中短路起火,火光在漆黑的雨夜中异常刺目。施昭国带领队员如离弦之箭冲出营地,在瓢泼大雨中扑向燃烧的车辆。雨水浇在滚烫的车盖上,蒸腾起大片白雾,他们不顾灼热和爆炸风险,迅速破开车门,检查险情,直到火焰彻底熄灭。风雨中,他巡查劝离野泳者的背影,同样挺拔如松。积水退去,他又立刻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背上沉重的消杀设备,深入积水退却后的污浊地带,刺鼻的消毒水味弥漫开来,只为守护“大灾之后无大疫”的防线。
临危决断:“党员担当”劈开雨幕惊雷
在暴雨倾盆、家园危殆的千钧一发之际,党员干部的果敢担当,是劈开雨幕惊雷的“中流砥柱”。
大湖镇新德村,这个素有“水窝子”之称的低洼村落,此刻正如悬顶之剑。8月3日凌晨,小流域水位在暴雨的疯狂注入下急速攀升,水面翻腾着危险的泡沫。村党支部书记施旖已在泥泞的堤坝上奋战了一夜,“每一寸堤坝,每一个闸口,都要查仔细!”她焦急而坚定的声音在风雨中回荡,成为干部们的主心骨。她的雨靴灌满了冰冷的泥浆,手电筒的光束在厚重的雨幕中艰难地刺穿一道微光。
随着实时监测数据不断传来,水位线已逼近临界点,暴雨如同悬在头顶的巨瀑。没有时间犹豫!施旖迅速召集干部在风雨中就地研判。“水位超警!必须泄洪!”面对越来越高的水位,她的声音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越是这种时刻,越需要党员来扛起责任,立即开闸泄洪!”指令如惊雷炸响。当泄洪水龙咆哮而下,她挺立在闸门风雨中,胸前党徽与天际闪电交相辉映。村民们透过雨帘,望着她和干部们浑身泥水、疲惫却依然挺立的身影,心中的恐慌奇迹般地被抚平。“有施书记在,再大的雨,心里也踏实!”这朴素的话语,是对逆行者最高的礼赞。
在赤坑镇屿仔村,一场温情的逆行同样令人动容。8月4日,村党总支部书记张秋标在“入户联心”巡查中,发现独居老人施玉的屋内已是一片汪洋。浑浊的积水几乎淹没了危房,腿脚不便的老人孤立无援地坐在湿透的床沿。屋内电线泡在水中,随时可能发生触电危险。
“阿婆别怕,我们马上带您走!”张秋标当机立断,一边安抚老人,一边迅速协调镇专职消防队调派高底盘消防车。转移过程中,雨势没有丝毫减弱。张秋标和村干部们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老人,用身体为老人筑起一道遮风挡雨的墙,深一脚浅一脚地护送她登上消防车。在屿仔村党群服务中心这个温暖的临时港湾,老人得到了悉心照料。当她的儿子风尘仆仆地从外地赶来,看到安然无恙的母亲,紧紧握住张秋标湿漉漉、冰凉的手,千言万语都化作滚烫的泪水:“书记,谢谢!是你们救了我妈的命啊!”
雨收云散,阳光重新洒在海丰大地上。淤泥被铲除,道路在疏通,家园在重建。然而,但比阳光更灼热的,是镌刻在百姓心中的红色印记——叶春林在积水中拉网排查的坚毅,罗德森背负老人时温暖的臂膀,房仲谋雨夜巡查时被淋透的肩背,施昭国在火光和汛区前毫不退缩地冲锋,施旖在闸门前挥手下令的果决,张秋标为老人撑起的那片无雨的晴空……他们是海丰县成百上千党员干部在暴雨肆虐前挺起的脊梁。
据统计,暴雨期间全县4500余名党员干部昼夜奋战在险情最前沿,带头组建“党员突击队”329支,累计转移2800多人,实现人员零伤亡奇迹。这奇迹背后,是无数个逆行的身影在深夜里睁大警惕的双眼,是无数双在齐腰积水中坚定迈动的腿脚,是无数次在危急关头拍案而起的果敢担当。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在暴雨如注的险境中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千钧重量。风雨终会过去,而暴雨中这抹永不褪色、永远逆流而上的“党旗红”,已成为镌刻在海丰人民心中最坚实的依靠与永恒的守护。
撰文:曾国明 吕嘉宇
编辑:郭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