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汕尾市持续推动宅基地规范管理工作,以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为突破口,创新实施“老屋唤醒”计划,通过系统化改革举措激活农村闲置住房,全面唤醒农村“沉睡”资源,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截至2025年5月底,全市累计盘活利用闲置住房3252宗,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增收超7000万元,带动就业约2万人。
筑基固本,构建“老屋唤醒”制度支撑体系
汕尾通过梳理资源底账、建立制度框架和搭建转化平台,破解宅基地管理底数不清、权能受限等瓶颈,为资源活化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
首先是精准盘清家底,筑牢数据根基。汕尾依托房地一体确权数据,以自然村为单位实施全域排查,建立“一户一档、一房一码”数字化台账,精准登记 54.42 万宗宅基地权属、风貌、现状及农村闲置住房盘活意愿,形成覆盖全域的宅基地“数字底图” ,实现宅基地管理的精准化和可视化,为资源活化利用筑牢数据基石。
其次是构建政策框架,明确操作规范。 汕尾出台《汕尾市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基础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鼓励支持盘活农村闲置住房,规范利用方式、经营产业、租赁期限、流转对象等,确保资源活化依法合规、权责明晰。
最后是搭建运营平台,提升盘活效率。汕尾整合现有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产权交易平台,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提供信息发布、流转合同等服务。鼓励村集体通过成立强村公司,加强对农村闲置住房进行规模化收储、市场化运作。比如,汕尾市城区红草镇亚洲村创新“强村公司+全托管运营”模式,由村集体成立强村公司作为平台,收储村内 25 间闲置农房,发包给专业运营商进行改造和统一运营,预计年均带动村集体与村民增收超 70 万元。

多维激活,探索“老屋唤醒”多元实践路径
汕尾探索建立“自主盘活、村企合作、折股量化、拆旧整治”四种盘活模式,让乡村闲置资源焕发多重价值。
一是自主盘活,增收创富。构建标准化租赁体系,引导村民通过出租盘活闲置农房,且明确租赁期限不得超过二十年,既保障农户权益,又规避长期租赁风险。 比如,汕尾市城区马宫街道金町村将600 ㎡农房出租给返乡创业青年打造特色餐饮,年租金收益超 10 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发展配套业态,吸纳村民就近就业 100 多人。

二是村企合作,联动发展。创新村企合作模式,通过资产入股、联合开发等形式整合闲置资源,实行村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比如,海丰县附城镇新山村整合50 亩耕地、10 间农房,与红色文化企业共建研学基地,将闲置资源转化为村集体经济增长点,每年为村集体带来 29.6 万元收入。
三是折股量化,收益共享。创新推出 “股票宅”改革,将农村闲置住房进行科学折股量化,让村集体、村民共同参与收益分配。 比如,陆丰市城东街道霞湖村村民通过签订协议将37户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至经济合作社管理,收益由村集体、村民按约定比例分配,引入文创、轻食等新业态,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年均增收 11 万元,让老村寨既留住了“古味” ,又焕发了“新姿” 。
四是拆旧整治,统筹利用。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拆旧复垦农村旧住宅、废弃宅基地、空心村等闲置建设用地,将腾退指标用于城乡建设,解决农村建设用地闲置问题,释放存量土地发展潜能。全市累计立项拆旧复垦项目 212 个、4166 亩,通过生态修复、产业导入实现腾退建设用地规模274亩,形成复垦指标274亩,实现指标收益 1.37亿元。
业态赋能,打造“老屋唤醒”产业振兴生态
汕尾将农村闲置住房活化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催生“农村住房+小微工厂”“农村住房+新能源”“农村住房+文旅”等业态,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生态。
一方面,集中整合资源,发展乡村工业。严守国土空间规划红线,引导村集体整合闲置农房资源,建设标准化小微工厂集群。比如,陆河县通过“村村联动”模式,流转闲置农房700余处,盘活老旧校舍、厂房等 500 ㎡以上场 地 66 个,累计孵化中小微工厂1300余家,创造就业岗位 1.4 万个,形成“厂房进村、 岗位到户”产业振兴模式。
同时,用好闲置屋顶,发展“阳光经济”。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屋顶资源建设光伏发电设施,增加村集体收入,实现变“闲”为“宝”、屋顶生“金”。 比如,海丰县陶河镇下边村对村内的闲置屋顶进行全面调查,利用村委会办公楼、村民家闲置屋顶建设安装光伏,将“闲置屋顶”变成“绿色电站”,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创收 8 万元。
另外,深挖资源禀赋,推动文旅融合。系统梳理区域特色资产,在闲置农房开发上植入研学教育、非遗文创、乡村旅居等多元业态,推动“沉睡资源”向“产业活水”转化。比如,汕尾市城区马宫街道新北村联合乡建团队、公益基金机构、高校院所资源,优化提升村庄规划,对百栋农房实施“一宅一主题”改造,开发“社区盲盒体验” ,游客可预约村民家宴、随渔民赶海,让城乡互动从“观光” 走向“共生”。

新北村规划图手绘稿(乡建团队设计)
供稿:汕尾市委改革办
编辑:郭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