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汕尾市海丰县赤坑镇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2+9”工作安排,锚定“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立足资源禀赋,聚焦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创新改革、社会共建等领域全面发力,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镇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产业为基,筑牢特色优势集群
一是一颗荔枝成就富民兴村“大产业”。该镇以凤山红灯笼等30余特色品种为基础,推动荔枝产业融链发展,建成2个省级荔枝产业园,荣获“全省荔枝科技产业示范镇”称号。2025年鲜果产量2.8万吨,预计销售额达3.36亿元,出口量突破105吨。二是一粒米撬起联农带农产业链。全面推行耕地“田长制”,整治“非粮化”地块,建成高标准农田9600亩,全镇水稻种植4.5万亩,建成3个丝苗米基地1.4万亩,“海丰油占米”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获地理标志产品认定。龙头企业丰隆米业年产能10万吨、产值超2亿元,带动米制品深加工项目增收3000万元,带动周边农民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的产业链条。三是一池水托起增收致富路。打造5600亩水产基地,成功创建省级咸淡水生态农场,落户水产养殖省级博士工作站。成功促成泽康泽鹏联合投资超3亿元建设“小棚虾”养殖基地,构建水产养殖创新、争优、延链产业发展格局。2024年全镇水产养殖2万亩,年产值突破2.8亿元。
环境塑形,绘就和美宜居画卷
一是圩镇示范强引领。成功创建省第二批典型镇、省美丽圩镇示范样板镇、市首批美丽圩镇,高质量完成美丽圩镇“七个一”项目,完成垃圾转运站及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培育建设仁家、社美、岗头、大化等4个省级典型村,示范带动全域镇村风貌提升。二是路网提质畅循环。打通汕尾东、沙港高速口关键节点,完成省道241赤坑段等路段14公里“白改黑”提升,建成10.03公里“四好农村路”,形成“外联内畅”交通网。三是植绿增绿优风貌。超额完成植树4.7万株,新增绿地445公顷,铁路高速沿线整治成效突出,绿美建设“七大行动”覆盖全域,乡村风貌实现“从局部美到全域美”蜕变。深化河(湖)长制,建成东溪河水生态治理项目,完成灌排渠建设改善1400亩农田供排水,实现“水清、岸绿、田丰”良性循环。
改革破局,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一是点燃产研融合“创新引擎”。成功培育4家省级龙头农业、6家市级龙头农业企业,建成4个产研中心,引进深大、华农院校技术团队,推动16项专利转化,为产业注入持续动能。二是激活强村富民“源头活水”。组建全市首家联村公司,举办荔枝、番薯2次农特产品推介会,发布赤坑首款荔枝IP形象、上市“仁家一号”番薯品牌,打造赤坑特色产品“手信礼”。2024年21个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均值达到55.7万元、较2022年增长55.2%。三是重构基层减负“效能密钥”。积极推行“入户联心”,用好民情地图,创新推动分层分类征求意见、循环意见处理、借鉴先进经验的三维联动机制,提升决策科学性和执行力,绘就责任明晰、体系完备履职“路线图”。
聚力共建,点亮幸福和谐灯
一是汇聚多元力量“强帮扶”。积极争取深圳帮扶资源,启动200万元资金盘活旧学校建设虾产品、番薯加工厂,投入1880多万元实施村基础设施、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全力对接中铁、中海油、东润等央企民企,争取典型镇培育资金1400多万元,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多方共建的良好局面。二是激发乡贤情怀“建家乡”。创新“云端聚力”新模式,通过微信群接龙认捐超450万元专项用于生态公园和村道改造升级,发动热心人士捐资320万元建设党群服务中心。三是创新治理模式“解民忧”。全市率先建立村级信访诉求综合服务站,形成“定点+流动”双驱动调处机制,畅通民意渠道。全镇“省级民主法治村”创建率达95%,仁家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岗头村入选2023年省乡村治理示范村,构建“小事不出村、矛盾就地解”治理体系。
来源:汕尾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
编辑:施文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