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汕尾市海丰县赤坑镇仁家村,“冲浪荔枝海洋 彩绘万亩荔乡”主题采风活动暨画展盛大启幕。汕尾市政府党组成员、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尾指挥部指挥长戴斌,汕尾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思文,海丰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为务,海丰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伟义,海丰县委常委陈健雄等政府代表,携手中南大学蒋烨教授、中国美院王茂青教授、深圳大芬油画村梁剑三大艺术团队齐聚荔乡。
这场持续15天(7月6日-20日)的荔枝艺术盛宴,通过水彩赋形、油彩定格、墙绘叙事三大主题创作,探索“艺术引流—农产品溢价—乡村增值”的农文旅融合新路径,为粤东地区首个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标杆项目按下启动键。
荔枝与艺术共舞的沉浸式盛宴
启动仪式上,赤坑镇百里荔林化身天然艺术展厅,三大艺术团队同步开启创作。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蒋烨团队以水彩勾勒荔枝的写意世界;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茂青团队以巨幅墙绘叙事荔枝百年种植史;深圳市龙岗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梁剑团队聚焦“荔林-塭田-鱼虾”生态体系,用油画笔触描绘出赤坑独特的田园风光。
展区内,到场嘉宾们对艺术家们笔下的荔枝赞叹不已:“这些荔枝色泽鲜艳、栩栩如生,仿佛刚采摘般令人舌底生津!这些作品极大丰富了荔枝文化的内涵”。
近年来,赤坑镇以万亩荔枝基地为核心,持续擦亮“荔枝专业镇”金字招牌。赤坑镇党委书记刘锦琪现场表示:“这是打开荔乡的N种方式——让艺术、农业与旅游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度融合。”
艺术家视角:赤坑荔枝的灵感密码
活动现场,
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梁剑展示其7月5日创作的《盛夏的密语》:“用油画载体与写意手法,诠释赤坑盛夏的浪漫。”这位北方艺术家动情道:“宋徽宗赵佶曾画荔枝,而今天我们要强化赤坑荔枝IP!因一颗果实爱上这片土地,我将持续用画笔助力赤坑荔枝走向全国。”
中南大学蒋烨教授带来10多幅荔枝题材作品,独缺赤坑特产“红灯笼”。他现场剖析创作动机:“红灯笼的龟裂纹理与粗粝基底,是水粉画的绝佳载体。”去年错失采摘季的遗憾,在今年得以弥补。
蒋烨表示:“这次能在在现场感受到红灯笼荔枝,品尝到它的美味,清脆可口甜美,我就想通过将乡村振兴与艺术相结合,使农民也能够体会、感受到艺术的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我希望通过我的艺术作品,通过我对于红灯笼的了解,把它定格在纸面上,如果说以后我们有更多的机会的话,希望可以进行一个红灯笼的专题展览。”
农文旅融合:海丰乡村振兴的甜蜜实践
海丰县荔枝产业发展迅速,以赤坑镇为代表的荔枝种植区逐步形成了新品种培育、种植,线上线下、国内国际销售等业态,成为富民兴村的重要产业。
海丰县委常委陈健雄致辞中指出:赤坑镇作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拥有“百里荔枝香”金名片,2024年获评“广东省荔枝专业镇”。在赤坑镇举办“冲浪荔枝海洋,彩绘万亩荔乡”主题采风暨画展活动,是一场荔枝+艺术的跨界盛宴,既是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标杆项目,也能搭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平台,为海丰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
对于本次活动,汕尾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思文评价到:本次活动通过艺术赋能,推动荔枝产业从“卖鲜果”向“卖文化、卖体验”转型,使农民同步获得农产品收益与文旅增值红利。同时,刘思文提出三大战略方向:一是产业链升级,发展荔枝果干、果酒、酵素等高附加值产品,提升抗风险能力;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推广绿色生态种植技术,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高标准集散中心和电商平台,确保交通运输以最优质最快速度到达消费者手中;三是价值链延伸,探索“荔枝+康养/研学/直播”新业态,构建三产融合体系。
圳赤联动: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帮扶实践
在万亩荔林的丰收画卷背后,深圳龙岗驻海丰县赤坑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的科技赋能贯穿始终。
工作队联合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开展12期技术培训,引进“凤山红灯笼”“冰荔”等29个优质品种,推动荔枝溢价5倍;建成汕尾首个荔枝出口示范基地和包装厂,“盛荔”品牌斩获3项省级以上认证。
同时,工作队为泽康水产引入智能养殖系统,优化饲料配比提升虾苗成活率23%;申请100万元帮扶资金改造岗头村闲置校舍为现代化加工厂,延伸产业链。
另外,工作队助力成立汕尾首家“1+7”联村公司(1个镇党委+7个村集体),2025年元旦“仁家一号”冰淇淋番薯单日售出2万斤,带动7村集体经济增收。
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探索‘深圳研发+赤坑转化’模式,让科技创新从实验室走向荔枝林。” 当蒋烨教授将红灯笼荔枝凝练为品牌符号,当王茂青团队在墙体彩绘中铭刻荔乡百年记忆,海丰赤坑的实践昭示着乡村振兴新范式——艺术正成为连接田间地头与消费市场的桥梁。未来15天,三大艺术团队将持续用画笔解码荔枝文化基因。这场荔枝与艺术的跨界共振,不仅为海丰农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更在粤东大地谱写出一曲“以美育促振兴”的时代华章!
摄影/撰文:郭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