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高考成绩放榜,陆河实现新突破,本科入围率大幅提升,远超预期目标,为陆河教育高质量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仅是陆河县教育综合改革成果的一个缩影。从管理体制创新到师资队伍建设,从资源整合优化到区域协同发展,陆河县正以系统性改革思维破解县域教育发展难题,构建起具有山区特色的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管理体制革新:
构建科学评价与动态管理体系
陆河县以考核评价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建立起覆盖校长、教师的全链条评价体系。在校长考核中,依据《汕尾市中小学校长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从党建工作、校园建设等五项实绩对207位校长开展年度考核,其中16人获评一等,形成“能者上、优者奖”的激励机制。教师绩效考核则突出“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审、绩效工资等挂钩,2024年教师获奖80项,较2023年增长60%,发表论文数量翻倍,立项课题增加15项至35项。
在编制管理上,陆河县创新推行“严控总量、统筹使用”的动态调整机制。通过“一校多区”“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2024年整合教师246名,跨校区交流任教比例达40%,既缓解了公办幼儿园、小学教师缺口问题,又通过集团化办学盘活乡村教育资源。全县重新调整中小学编制并报编委备案,对超编地区教师通过转岗、内部消化等方式优化结构,实现师资配置效率最大化。
资源整合提质:
集团化办学与均衡发展双轮驱动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陆河教育集团的成立成为资源整合的标志性举措。该集团整合河田中学、未来学校等5所核心学校,惠及学生1.8万人,通过“全国遴选名优校长、建设 20个学科基地、柔性引进名师”等举措,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下沉。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汕尾市期末统考中,附属河田中学特控入围人数从28人增至75人,特控率提升至8.8%,本科率从40.5%提升到53.3%,展现出集团化办学的显著成效。
在义务教育阶段,陆河县通过“一校多区”改革打破资源壁垒。全县整合重组16所小学和1所初中,将62所小学改制为校区并注销法人,实行“法人代表、财务、教师、教学”四统一管理,新增县城优质学位近4000个。同时推进乡镇初中寄宿制改造,投入1.5亿元建设螺溪中学、新田中学等6所寄宿制学校,其中4所已完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全部建成后可新增床位7672个,有效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师资建设强基:
三支队伍协同发展与精准培育
陆河县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改革核心,实施校长、教师、教研员“三支队伍”提升工程。校长队伍中“80后”占比提升至45%,中层干部平均年龄下降5.2岁,形成年龄梯度合理的管理团队;教师招聘方面,2025年通过集中招聘、专项招聘等方式补充教师72人,全县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1.57%,本科占比79.5%,高级职称占比25.1%;教研员队伍配备41名专职人员,均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及六年以上一线教学经验,其中中学教研员需至少一轮毕业班教学经历。
在培养机制上,陆河县构建“内培外引”模式。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帮扶合作,投入107万元资金、捐赠265万元物资,培训干部教师超1700人次,开展“三二分段”试点招收90名学生。同时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共建20个学科基地,引进20名珠三角名师,开展85场教研活动,教师满意度达95%。2024年选派30名教师赴深圳坪山区跟岗,接收15名深圳教师支教,形成双向交流的良性机制。
督导与帮扶并举:
构建教育发展保障体系
陆河县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组建34名责任督学队伍,设置17个责任区,常态化开展“双减”、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项督导。通过强化督导结果运用,组织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解读会,为教学改进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全县义务教育各年级成绩在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汕尾市期末统考中领先。
在区域协同方面,陆河县形成“高校+名校”的帮扶网络。除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合作外,河田中学对口帮扶陆河中学及陆丰市东海中学,开展联合教研、资源共享,2024年接待兄弟学校交流30余人次。同时发动乡贤、企业募集资金超917万元,通过教育基金会开展奖教奖学,形成全社会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从改革蓝图到落地实践,陆河县以“小县办大教育”的决心,通过管理体制、资源整合、队伍建设等多维创新,推动教育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随着“未来学校”建设、“县管校聘”等改革持续推进,这座山区县正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编辑:施文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