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白字戏《小民宋士杰》入选全国戏曲创作优秀案例
汕尾
汕尾 > 要闻 > 正文

海丰白字戏《小民宋士杰》入选全国戏曲创作优秀案例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公示全国戏曲创作优秀案例评审结果,由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新编创作的古装白字戏《小民宋士杰》成功入选“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优秀案例”,成为此次公示中唯一入选的县级剧团作品。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白字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更展现了地方戏曲在传承创新中的蓬勃活力。

《小民宋士杰》由省剧协主席团成员、汕尾市剧协主席吴佩锦策划,省著名编剧范莎侠根据传统戏曲《四进士》移植创作,以白字戏丑行演绎传统老生戏,从经典中汲取精华,赋予传统剧目新的生命力。该剧全剧时长两个多小时,剧情围绕道台衙门刑房书吏宋士杰为民伸冤的故事展开,讲述宋士杰因直言被革职,本欲安度晚年,却在遇见为夫伸冤的弱女杨素贞后,毅然出手相助。面对官府徇私枉法,宋士杰舍身取义,最终凭借正义之举告倒赃官,与杨素贞一家结为至亲。剧情婉转曲折,既弘扬了正直善良、见义勇为的价值观,又贴合当代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在艺术呈现上,该剧融合了白字戏的传统特色与创新表达。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通过精心“二创”,在保留原著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融入大量汕尾地方特色,以丑行独特的表演手法重塑主角形象,让严肃的历史题材焕发出诙谐灵动的“汕尾味道”。舞台场景与灯光编排新颖大气,唱腔圆润响亮,既保证了白字戏声腔的原汁原味,又通过明快的节奏和清新的舞台风格契合现代观众审美。

去年年11月28日,《小民宋士杰》在海丰县影剧院完成首场排演;同年12月28日,于汕尾市马思聪艺术中心成功首演,凭借生动的表演、跌宕的剧情和精湛的唱腔赢得观众一致好评。导演吴兹明表示,该剧在创作中始终坚守“守正创新”原则,白字戏是稀有剧种,要保护其根本传统,同时让舞台表现符合现代观念,做到剧种化、艺术化。 剧中服装、舞美在传统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表演形式既保留戏曲程式,又强化人物塑造,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统一。

作为国家非遗保护项目,海丰白字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现传统剧目有200余种,文戏多,大多数剧目取材于家庭、社会题材,有大锣戏、小锣戏、民歌戏、反线戏、科白戏之分。其传统剧目《白罗衣》《白鹤寺》《金叶菊》,以委婉细腻的唱腔和生动的民间故事闻名,其中《白鹤寺》更被收录至《中国戏曲集成广东卷》。近年来,白字戏在传承中也不断创新,例如新编神话剧《追鱼》以人妖爱情为主线,用诙谐幽默的方式传递人间真善美,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跨界表达。

《小民宋士杰》的成功入选,不仅为白字戏的传承创新开辟了新路径,更以其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为社会和谐发展注入了精神力量。海丰县持续加强对白字戏的保护与宣传,此次案例入选全国优秀行列,也进一步提升了这一地方戏曲的影响力,推动其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文化焕发更蓬勃的生命力。

撰文:严学艺

通讯员:张礼键 夏漫莎 郑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