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东山海交融处,海丰这片淬火成红的热土正书写着新时代的枫桥故事。
当晨曦漫过彭湃故居的雕花窗棂,铿锵有力的红色宣讲在青砖黛瓦间回响;暮色笼罩数字乡村指挥中心,云端解忧驿站正用数据丝线缝合邻里心结。从老党员驿站飘出的莲花山茶香里,银发智囊团用岁月沉淀的智慧破解治理密码;到新业态红色之家的玻璃幕墙内,外卖骑手在休憩间隙擦拭着安全头盔,海丰县以党建为金梭、创新作银线,在21世纪的经纬里织就一幅“绣花功夫”与“数字翅膀”交相辉映的治理画卷。
红色阵地扎根基层,党群共筑“连心桥”
在联安镇坣头村的榕树荫下,七旬老人黄伯正用智能手机扫描“红色驿站”墙上的二维码,预约次日的中医理疗服务。“以前办事要爬三层楼找干部,现在遛弯时扫码就能搞定。”他身后的党群服务中心里,“银龄调解室”里几位老党员正对着土地纠纷案卷讨论,而顶楼的露天剧场正排练着方言版《彭湃》话剧——这座占地仅800平方米的建筑,承载着海丰县300多个党群阵地的治理巧思。
海丰县精心培育的“阵地蝶变计划”绽放出朵朵民生之花:城东镇赤山人民礼堂广场化身为“永不落幕的红色舞台”,非遗罗山拳、红色故事宣讲、“赤色旋律”广场舞等多种活动轮番上阵,青石板地面上跃动着新时代的红色脉搏;海城镇南门社区则掀起“安全知识风暴”,用多场亲子活动在寓教于乐中筑起坚不可摧的“家庭防护盾”;附城镇云岭山庄社区的“老党员驿站”俨然成为银发智慧的孵化器,通过每月授课的方式,使驿站成为老干部理想信念的“红色加油站”......这些“小而美”的空间,全年开展红色研学、技能培训等活动2758场次,服务群众12.5万人次,让群众推门可见、触手可及。
从磨破鞋底的“公章长征”,到指尖轻点的“智慧云窗”,从沉睡的办公室苏醒为沸腾的民生磁场——海丰的党群阵地正演绎着党群心连心的温暖“变形记”。这场从单向奔赴到双向互动的治理嬗变,已化作百姓家门口触手可及的幸福年轮。
数字赋能织密网格,基层治理“耳聪目明”
春日的黄羌镇,网格员老张骑着电动车穿梭在村巷中。手机里的“民情地图”APP突然弹出一条预警:独居老人李阿婆家的智能烟感器触发报警。老张立刻调转车头,5分钟后赶到现场,发现是厨房烧焦的饭菜引发误报。他一边帮阿婆清理灶台,一边叮嘱:“灶火不离人,有事随时按呼叫器。”
而几年前,村干部巡查安全隐患要靠手写记录,重点人员管控全凭脑子记,台风天转移群众得挨家挨户敲门。如今,手机APP便可实时推送独居老人居家报警信息,河道水位超过警戒线自动触发应急广播,危房改造进度在三维地图上闪烁更新——这些场景,正是海丰县推动数字化治理的具象投射。
该县将全县划分为14个大网格、253个中网格、830个小网格,配备网格员 844名,在小网格上划分微网格2635个,配置联络员2835名,依托“民情地图”平台,实现“人、事、地、物”一网统管。在附城镇,“数字乡村”平台接入“雪亮工程”摄像头,河道水位、山林火情实时监测;在公平镇,联勤指挥中心大屏上,网格事件处理进度一目了然,2024年累计办结群众诉求2064件。
“过去靠腿跑,现在靠数据跑。”黄羌镇干部指着指挥中心的电子地图介绍,镇里44支“1+N”治理轻骑兵,由网格员、乡贤、志愿者组成,2024年通过“随手拍”上报隐患84件,全部当日处置。在台风“海葵”登陆前,这支队伍连夜转移独居老人23名,用“铁脚板”筑牢安全防线。
从纸质台账上密密麻麻的勾画,到电子地图跳动的实时预警光点;从村干部扯着嗓子喊“快转移”的焦急,到智能手机震动提醒的从容,海丰县以数字技术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让曾经靠人海战术死守的防线,化作一张无形却无处不在的守护之网,让风险隐患无处遁形,群众安全感触手可及。
咸茶桌前话家常,文化浸润解心结
海城镇南门社区的口袋公园里,石桌旁围坐着七八位居民。社区工作人员拎起陶制擂钵,将茶叶、芝麻、花生细细研磨,茶香随着擂槌的起落弥漫开来。“今天请大家来,是想商量小区停车棚改建的事。”她将咸茶分盛到青花碗中,话题在杯盏交错间展开。
这种“咸茶说事”模式,已成为海丰化解矛盾的“金钥匙”。党员干部与群众围坐一桌,以乡音俚语拉近距离,在茶香中共商共议。去年,公平镇青围村村民黄某因征地款分配纠纷五年未解,村干部连续三次组织“咸茶会”,请来律师释法、乡贤劝和,最终三方各退一步,矛盾迎刃而解。“一碗咸茶下肚,火气消了一半。”黄某感慨道。
文化的浸润不止于调解。在红宫红场旧址,小小讲解员用稚嫩的声音讲述彭湃烧田契的故事;在联安镇“鹭影禾香”示范带,艺术家陈训成的雕塑《丰收》矗立田间,将农耕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大湖镇高螺村的漆扇制作课上,游客将“国泰民安”的字样印上扇面,非遗技艺与爱国情怀交织共生。
从祠堂里剑拔弩张的争吵声,到“咸茶说事”点茶碗碰撞的清脆响;从田间地头的寸土必争,到雕塑前握手言和的合影留念,海丰的文化如一剂良药,将尖锐的矛盾浸泡出人情味的回甘,让矛盾化解既有法度,更显温度。
入户联心叩开家门,精准服务直抵心门
凌晨五点的陶河镇下边村,联户干部老杨打着手电筒敲响养殖户的门:“台风要来了,您家虾塘的增氧机得加固!”他手中的《联心日志》密密麻麻记着包联户情况:独居老人每日用药量、留守儿童校车班次、养殖户潮汐作业时间……这样的日常片段,源自海丰县“入户联心”机制的深化。
过去的海丰县,群众诉求常如石子投入深潭,需层层上报才能激起回响。“之前办事,少说跑个十几趟!”几年前,龙山村一位村民为办理宅基地证明,辗转镇村十余次,耗时两个月;而如今,同样的事项在龙山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一站式”窗口,仅需二十分钟便能办结。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海丰县推动治理模式从“坐等上门”到“主动敲门”的深层变革。
2024年,全县3.2万名联户干部带着“入户联心”手册走村串巷,发放“连心卡”超15万张。在陶河镇下边村,联户干部摸底留守儿童“微心愿”,暑期送上书包、画具;在赤坑镇仁家村,针对老人“理发难”,每月组织义剪队进村;在平东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全镇,高血压、糖尿病随访到户;在公平镇新城社区,背“移动服务包”的网格员能现场办理12项高频业务......通过“入户联心”活动,海丰县全年解决屋顶漏水、田间引水等“疙瘩事”2934件,群众满意率高达98%。
从群众跑断腿的“求人办事”,到干部主动上门的“送暖解难”;从投诉信塞满意见箱的焦灼,到“微心愿”贴满心愿墙的期待,海丰的民生服务如同春雨润物,将“政府端菜”变为“群众点单”,让幸福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家门口的一盏新路灯、义诊台前的一杯热茶、孩子放学后托管班里的欢声笑语。
绿美生态赋能振兴,红色沃土焕新颜
驱车穿行在联安镇“鹭影禾香”乡村振兴示范带,连片稻浪翻涌碧波,白鹭翩跹点水而过。暮色中的深联文化广场,晚霞为起舞的村民镀上金边,孩童在精心设计的"四小园"里追逐嬉闹。这番诗画景象,竟脱胎于三年前杂乱的自留地与荒废猪舍的基底。
“建设初期,有村民舍不得让地,我们开了38场动员会。”一名镇干部回忆道,党员干部率先推倒自家围墙,乡贤们解囊捐资1100万元,在200亩整合土地上绘就现代版“归园田居”——非遗展馆与湿地公园相映成趣,农耕记忆与现代美学交融共生。如今这片土地已蝶变为网红打卡地,更催生民宿集群与农家乐经济圈,让乡愁变现为真金白银。
这场绿色革命正以燎原之势席卷海丰全域,2024年数据亮眼:城乡“五边四旁”新添绿植42万株,436场植树活动培育23片主题林,社会力量认捐超5150万元;10个口袋公园点缀街巷,203处休憩空间重构城市肌理,3个生态示范点树立标杆。更令人振奋的是绿色产业的崛起——3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和1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带动3000余农户搭上“生态经济”快车,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新业态破土萌发。
“游客追着绿意来,海产都赶不上趟!”民宿老板罗大姐忙着招呼客人,笑纹里漾着丰收的喜悦。从“环境美”到“产业兴”,海丰正沿着这条青绿铺就的富民大道,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从铲车推倒残垣断壁的轰鸣,到白鹭振翅掠过湿地的轻响;从村民捂着鼻子绕道走的臭水沟,到城里人争相奔赴的“诗与远方”,海丰的山水田林悄然化作绿色银行,存进去的是生态本钱,取出来的是百姓笑颜。
新业态融入治理,青春力量激活乡村
夜幕降临,海城镇南门社区的“骑手之家”依然灯火通明。外卖员在“居民说事”平台上写下建议:“商业街路灯有两处损坏。”次日,社区干部便联系市政部门修复。作为全县首批“兼职网格员”,截至目前,外卖员已上报井盖破损、垃圾堆积等问题70余件,并全部妥善解决。“送餐路上顺带‘找茬’,挺有成就感!”一位骑手腼腆地说。
曾几何时,快递车、外卖箱、直播设备在海丰基层干部眼中,是“流动的治理盲区”——快递小哥匆匆来去难管理,主播镜头下的乡村问题可能被放大。而如今,这股“新”力量正在改变乡村治理格局。
可塘镇的珠宝主播通过直播间宣传反诈知识;城东镇的快递网点化身“民情前哨”,快递员曾及时发现独居老人晕倒,救人一命。“新业态群体既是服务对象,更是治理力量。”一位基层干部表示,目前全县已推动近千名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
从外卖车穿梭街头巷尾的“治理盲区”,到成为巡逻时记录隐患的“移动探头”;从主播镜头前吆喝的土特产,到直播间宣讲的惠民政策,海丰的治理图谱正在更迭——当新业态群体的职业特质转化为治理优势,这座城市的每条街巷都跃动着共建共治的青春脉搏。
守护“一老一小”,托起朝夕美好
盛夏的平东镇党群服务中心,童声笑语穿透蝉鸣。30多名孩子围坐在“科学实验角”,盯着志愿者手中的试管,看着柠檬汁与苏打粉碰撞出“火山喷发”的效果。“以前暑假只能在家看电视,现在每天都能学新知识!”小学生小林举着亲手制作的太阳能小车,兴奋地展示给前来接他的爷爷看。
这样的“官方带娃”场景,正是海丰县推进暑期公益课堂的缩影。开展“官方带娃”以来,全县14个镇(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开设“假期托管班”,招募公益教师、社会组织成员、大学生等志愿者300余名,开设科学实验、非遗手工、防溺水教育等课程750多场次,惠及留守儿童和双职工家庭子女超2万人。
而在赤坑镇仁家村的树荫下,一支“银发义诊队”正忙碌着。医护人员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中医师把脉问诊,理疗师现场演示颈椎保健操。“我有高血压,医生每月上门送药,还教我做手指操。”78岁的陈阿婆边说边跟着节奏活动手指。2024年,海丰县启动“健康护老”行动,组织医疗队进村入户,累计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4.76万人次,开展慢性病筛查5.12万例,举办健康讲座60场。针对独居老人,社区还推出“爱心敲门”服务,党员志愿者每日上门探望,送去降压药、代购生活物资,让“空巢”变“暖巢”。
从孩子们在科学实验中点亮求知的目光,到老人握着志愿者的手连声道谢;从假期课堂里此起彼伏的欢笑声,到义诊台前细致入微的健康叮嘱,海丰的民生温度在“一老一小”的牵挂中悄然流淌,化作城市最温暖的底色。
赓续红色血脉,书写治理新篇
站在彭湃故居前,一位白发老人颤巍巍指向远处的稻田:“当年彭湃在这发动农民,现在你们在这建设家乡,都是为老百姓谋幸福啊!”从“六人农会”的星星之火,到“百千万工程”的壮阔蓝图,海丰县将红色基因注入治理肌理,用初心使命回应群众期盼。正如一位干部所言:“我们要让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灯塔’,照亮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实践正焕发新生机。当咸茶的香气飘散在街头巷尾,当数字化的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当青春的身影活跃在社区村居,海丰的故事,仍在续写新的篇章。
通讯员:曾国明 吕嘉宇
编辑:施文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