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五运会帆船项目竞赛进入207天倒计时,广东汕尾赛区正以“冲刺姿态”推进赛事筹备工作。这座滨海城市如何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办赛硬实力?如何通过场馆焕新、赛事保障、城市升级打造“黄金赛场”?让我们走进筹备一线,一探究竟。
汕尾作为海洋大市,拥有455.2公里海岸线,长度居粤东第一、全省第二。其中红海湾坐拥开放型海域,是全国重点天然海水浴场,年均有效训练日超300天,被誉为“海上运动黄金海域”。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汕尾自1996年承办帆板亚太赛起,相继举办九运会、亚运会等30余项国际级、国家级赛事,积淀出深厚的办赛底蕴,“广东帆船之都”实至名归。这片海域不仅孕育了帆船帆板名将吴汉权、林希伦等体坛健儿,更成为国内外运动员追逐荣耀的“梦想舞台”。
位于红海湾的广东海上项目训练中心,是十五运会帆船项目的“主战场”。这座占地10万平方米的场馆目前正经历“脱胎换骨”的升级改造。走近场馆,十五运会倒计时牌率先映入眼帘,蓝白相间的外墙涂料勾勒出海浪与帆船图案,海风裹挟着施工声与训练口号在走廊回荡,赛事氛围日渐升温。
“目前防波堤修复、船库改造、接待中心翻新等工程已进入尾声,接待中心客房、赛事功能房、餐厅等墙体及外墙面翻新、内部改造、水电、消防等设施配备已基本完成,预计3月底完成竣工验收。”赛区执委会负责人介绍到,“场馆交付后,我们将立即转入室内配套及赛事服务体系搭建,确保以最佳状态迎接运动员入驻。”值得关注的是,本届赛事设 10 个小项,启用 3 片比赛场地,预计吸引辽宁、广东、香港、澳门等 12 支代表队 237 名运动员逐浪竞技。
为检验场馆运行效能,汕尾计划以年中的省级青少年帆船锦标赛作为 测试赛。这场测试赛将严格按正式赛标准演练竞赛侧、城市侧全流程,并建立问题整改闭环机制。目前测试赛方案已制定完成,重点对场地流线、设备联动、应急响应等环节进行压力测试,力求正式赛“零差错”。这种以赛代练的模式,既为选手提供了实战机会,也为赛事团队积累了宝贵经验。
与硬件升级同步推进的,是赛事保障体系的精密构建。针对海上赛事特殊性,汕尾划设专属海域并部署救生艇、无人机巡航队和潜水救援组;建成全链条食材溯源系统,通过国际认证的反兴奋剂实验室严控食安风险;在场馆、酒店等重点区域实施“特级保供电”,双回路电源与应急发电车构建起电力保障双保险。
借赛事契机,汕尾启动城市侧 “五大行动”,推进37项环境、交通、卫生升级工程。场馆周边打造滨海运动主题公园,植入帆船雕塑、文化墙等景观;同步开展“迎全运・文明行”专项行动,提升城市服务国际化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赛事期间将推出海洋运动体验季、文化展演等活动,通过“赛事+文旅”模式推动“流量”变“留量”,让八方来客既能感受竞技激情,又能领略汕尾的山海魅力。汕尾以“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为目标,深化“体育+”战略。去年首届海洋运动会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带动旅游收入增长15%;未来将依托赛事培育海上运动产业,打造文旅新载体,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动能。
从碧海扬帆的天然赛场,到智慧低碳的现代场馆,汕尾正以海洋为笔,书写“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全运答卷。207 天后,这片被帆影点缀的蓝色疆域,将见证中国帆船运动的新传奇。
撰文 严学艺